立项编号:北大培训20191270号
项目背景
【学校背景】
北京大学创立于 1898 年戊戌变法之际,自诞生起便承载着祖国与人民的希望与重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民主思想之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重要活动基地……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科学技术问题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历史在这里凝结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今天,世界进入了科技智能时代,北京大学以昂扬的姿态与扎实的储备,已经开始拥抱未来的来临。
198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20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
2007年,最早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
2019年4月27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式成作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实体机构,是统筹全校相关资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医学部等理工医科院系,以及哲学、法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院系)、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的主要支撑平台,形成人工智能的六大核心领域教育与研究,包括视觉、语言、认知、机器人、机器学习、多智能体。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因其深厚的人文土壤,使得智能科技的发展更加具有文化气质与中国情结,通过人工智能+人文、艺术、社科、伦理、国学、法制等交叉课程的教育,真正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引领者,在信息、医疗、健康、金融等多种行业进行探索,领导行业变革。
【产业背景】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关键节点来自科技核心变革,如今,“智能”大门已然开启,未来已来,“变”已经出现在人类生活点滴之中,经济、技术、商业、制造、零售、农业、金融、生活、贸易、管理,其产业核心驱动力已经悄然剧变: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1300亿元;2020 年,经济规模超1500亿元;预计2025 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关键节点来自科技核心变革,如今,“智能”大门已然开启,未来已来,“变”已经出现在人类生活点滴之中,经济、技术、商业、制造、零售、农业、金融、生活、贸易、管理,其产业核心驱动力已经悄然剧变。
【国家政策】
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迎来政策红利大年,同时,国家对于智能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同时定位高远:1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定一系列推动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的发展目标;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正式发布。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
【智能+】
“智能+”是当代科技变革之关键,代表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维度,亦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必然途径: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相关基础领域的研发应用为“智能+”之重要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将成为产业最先启动之重要领域;继而“智能+”将带来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所有企业都将无可避免进入这一变革历程;最后,一切产业的变革最终影响的终端则是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等等一切生活的维度,都将围绕“智能+”,成为其最外环的应用,也是人类最近距离的应用,未来已来。
【项目缘起】
接受“变”是必然,是无可避免;继而是理解“变”与拥抱“变”,中华智慧中只有“变”的世界才是具有“盛德”的世界,只有变化的世界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世界;另一方面,在“变”之中,又要坚守一份不变,“天下之道,贞观者也。”一份人文情怀与周济天下之心当“不变”,这是真正优秀企业家所必然具有的领袖气质与家国情怀,也是人类文明之本。未来已来,企业家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变化,继而拥抱变化,让科技之变革成为企业发展的进一步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在剧变中,企业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在科技的发展中,持有一份人文精神的自觉。
项目意义
如今的时代,我们已处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企业家需要理解和拥抱科技的变革、洞察世界的趋势;同时让世界最优秀的人文学者指引我们、陪伴我们。只有在人类沉淀的最伟大智慧的帮助下,我们在科技的剧变中才不会迷航,初心不改以成长久基业,立身高远方能腾飞有日。智能+课程将为企业家学员成长保驾护航。这里,您将会参加各种高端沙龙与国际论坛,聆听前沿信息,精准社交,获得高端人脉资源。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坚定学习强国的信心,以成更坚定与博大的中华力量,是我们研修课程之初心 。
项目定位
培养对象:企业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知名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等。培养目标:培养传统企业掌舵人的前瞻视野与产业布局,培养企业家投资引领趋势的优秀企业的预见性和洞察力,培养企业家整合有效产业资源链接优质人脉网络的统筹力与领导力。
项目价值
紧扣我国经济与政策热点趋势,抓取新一轮改革红利
集结原汁原味的北大顶尖师资,树立时代全新视野、贴合时代脉搏、破解企业难题
商界的优秀精英集结,组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粘性网络
升华企业家修养,超越财富,探索新时代企业责任,锻造决胜未来的企业家精神北大校友会,聚合精英能量,推广品牌价值,赋能企业腾飞
课程拥有成熟而严格的招生程序,以保证学员的优质性,继而打造国内优质的人脉资源平台及稳定而持久的校友网络。在不断举办的高端论坛、项目对接会、品牌沙龙等活动中,将学员之间的粘性与相互理解的深入性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掘多种可能的合作模式与发展可能,以真正聚合精英能量,推广品牌价值,赋能企业腾飞。
北京大学权威证书
北京大学智能产业研修班结业证书严格的入学面试,甄选潜力优质学员,保障学员同级同频。班主任教务团队将对学员出勤、纪律、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在学员完成规定课程考核后,可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加盖专印的结业证书,并成为“北大校友会”一员。
校友风采
课程设置
01趋势与洞见——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解读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解读
全球金融市场体系分析
全球贸易体系重构下的资本新思维
中国政策改革解析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02智能+科技——开拓科技产业全球视野发掘最具爆发潜力的产业方向
人类简史:科技将为人类带来什么?
科技简史:能量与信息,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智见未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科技企业:科技的洗礼,科技企业家应运而出
聚集成长:智库专家剖析创新管理的经验与方法
聚焦资本:对接资本市场助力科技企业腾飞
03智能+行业——AI运用于各行各业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
医药领域 :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健康管理
地产领域:全屋智能是智能家居的终极发展方向
能源领域:能源经济方面的预测如负荷预测和电价预测
物流领域:优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
制造领域:机床整机国产品牌逐步崛起;机床数控系统, 内资激光数控系统品牌崭露头角
金融领域:AI 定制金融服务,通过人工智能降低财务成本, 欺诈识别,减少人为干预等
04战略与管理——勇于超越,勇于担当,成为真正领袖
自我超越:曾国藩领导力中不被重视的一些关键点
基业长青:世界伟大的公司何以伟大
领袖思想: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战略管理:看清企业未来的样子
天地盛德:成就中国商业领袖
05转型与创新——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
重塑科技时代企业战略的底层逻辑
智能时代的企业战略布局与转型升级
科技产业落地应用
数字科技对传统营销的颠覆
拟邀师资
董志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
张亚光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国古代货币理论、中国金融政策理论史、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李庆云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中美经济学交流高级访问学者(福特基金)赴美国研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工作。2009年1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陈文玲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曹和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农业经济学硕士/发展金融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发展金融理论:交易所设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研究及第二金融系统建设、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经济工程学。
李 虹
理学学士(数学)、经济学硕士(世界经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能源经济与政策、能源金融、能源补贴及财税政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及投资布局,产业经济、城市及区域产业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与智慧能源协同发展。
宫玉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军事学博士。
王新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员工激励,领导行为,人员选拔与培训,组织咨询诊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对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旅游局等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咨询,以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及国家部委委托的研究项目。
张志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行为科学实验室主任、EMBA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香港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何小锋
北大经济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EMBA名誉讲师。
王 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一起教育科技董事长。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授予学院基石院士(终身荣衔)。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软件工程师。
王茤祥
现任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
黄铁军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图像识别与视频编码)和类脑计算。武汉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华中理工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朱松纯
现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 :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与计算、认知科学、机器学习、自主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全球著名的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博士,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后。曾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统计系与计算机系正教授。
雷 鸣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硕,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北京大学 AIIC 主任 、北京大学科技创新校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管理委员会理事、斯坦福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主席。
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理学学士和工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视知觉、意识、注意、脑成像。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王腾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理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外交部大数据科学家,国家统计专家咨询委委员(国家统计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据与智能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大数据管理”、“机器学习与智能分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研究与开发工作。
李文新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她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自动化掌纹识别的研究者之一。研究领域:游戏AI算法及AI能力评测,她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游戏AI对战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游戏AI对战平台。
王一鸣
北京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数学与经济金融交叉研究部学术委员,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 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创新战略与博弈策略、博弈论和科学决策、品牌战略与品牌创新。
王跃生
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国际企业制度与跨国公司,新制度经济学与转轨经济。
周建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商业管理思想史,中国金融发展史,外来文化在华传播与中国金融业的创新。
张春晓
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供职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在产学研结合的前沿阵地,从事科研、教学、咨询、策划等。
英向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系访问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专委,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业委员会专委,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理。
曾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香港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长期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特别是基于图像的场景分析和三维建模。北京大学-商汤科技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微软统计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助理主任等职务。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三维场景建模,基于图像或交互的建模和渲染,自动图像分割。
万小军
北京大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语言计算与互联网挖掘研究室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挖掘,研究兴趣包括自动文摘、文本生成、情感分析、语义分析、多模态与多语言NLP等。2017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研制推出了多款AI写作机器人,如小明、小南、小柯等,应用于多家媒体单位。
教务安排
学习周期:一年上课安排:每月 1 次课程,周末 2 天
学习地点:北京大学
学 费:13.8万
报名流程:书面申请 → 资格审查 → 发放通知书 → 缴纳学费 → 正式入学
教学管理及考核:完成全部课时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由北京大学颁发学校统一编号的培训结业证书,证书盖北京大学公章,证书编号可登陆北大网站查询。